一个因自闭而从不与任何人接触的小女孩,在被一只小狗陪伴几个小时后,竟然面对闪光灯和摄像机唱起歌来;一位常年住在疗养院的老人曾经拒绝专业医师关于走路锻炼的指导,却乐意带着小狗散步……这些小狗都是经过层层严格筛选和长期观察后,持证上岗的“狗医生”。“狗医生”对许多爱狗人士来说并不陌生,我们不妨请您假设一下,当您整天把狗当宝贝一样宠爱的时候,是否愿意培养它成为一名为人服务的“狗医生”呢?
曾经见证了“狗医生”医术的老师说,动物对孩子的辅助治疗作用是任何药物都无法取代的。
一位热心公益的养狗人说,把狗养在家里只是我一个人的宠物,而让它去参加公益活动,才能更大限度地体现狗的价值。
早在1919年,美国华盛顿市的圣·伊丽莎白医院就有让动物探访精神康复疗程中的病人的活动。到了20世纪80年代早期,大众开始关注动物辅助治疗。但是这些狗狗为何能帮助“攻破”科学难关呢?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与伴侣动物共同生活可能会为人类身心健康带来种种好处,例如有助于减少孤独感和抑郁情绪、提供社会支持、减缓压力、提高生活幸福感等等,甚至有助于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等不良生理指标水平。类似效应在一些特定社会群体尤为明显,例如空巢父母。来自英国和澳大利亚的调查显示,如果病人有机会对动物表示关心,就能暂时忘记疾病带来的痛苦。
1998年开始,国际爱护动物协会开始带着十几只“狗医生”定期探访北京的智障儿童学校、精神病院等机构。海淀培智学校的
曾经参与考量“狗医生”的业内人士说,能终拿到“上岗证”的狗狗只占报名者的20%至40%。
我们都知道,并非所有的狗狗都适合当“狗医生”,那么如果家里有性格温顺乖巧的狗狗,怎样才能送去当“狗医生”呢?
亚洲动物基金广州高级项目主管冯冬梅表示,目前亚洲动物基金在内地的“狗医生”项目仅仅在成都、深圳和广州开展,所以只有这三个城市、年满两岁的狗狗才有机会成为“狗医生”。入选的狗狗并非通过培训上岗,而是经过严格的考试,“考官将轮番测试狗狗的脾性、社交能力和服从能力,模拟探访时可能会遇到的各种情况,比如拉拉它们的毛发、耳朵啊,还会看看他们是否护食、护着自己的玩具。”严格的考试当然是为了保证“狗医生”项目的安全,因为这些考试项目是“狗医生”在探访孩子、病人时可能遇到的情况,只有那些性格特别温驯稳定、喜欢和人打交道的狗狗,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狗医生”。
通过考试的狗狗方可进入“见习期”,工作人员会在相关的活动中密切注视狗狗的一举一动以及情绪的变化等等指标,冯冬梅介绍说:“狗狗很容易因为家庭的变故而情绪波动,密切观察是为了保证狗狗能完成工作。”在半年内表现良好的狗狗即可正式“上岗”。这些过关斩将的狗狗也只占到前来报名的狗狗的20%至40%。冯冬梅说:“其实来报名的狗狗都已经是经过家长们考量的,如果性格不够温顺,主人也不会送来。”
除了“狗医生”,一个有着更高要求的角色——“狗教授”开始上岗了。
走在街头,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幕:小朋友见到迎面而来的小狗感到很兴奋,本想停下来与狗狗来个亲密接触,但是身边的妈妈却赶忙把孩子拉到一边:“躲远点,狗身上脏兮兮的,说不定还会有传染病。”
“狗医生”的角色不仅有助于改善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还能帮助大众对伴侣动物有更多的了解和宽容。
“我们早是从提倡‘伴侣动物’的概念着手的,动物应当是我们的朋友,而不是供玩耍取乐的工具,这样的定位无疑提升了动物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谈起“狗医生”项目,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的
曾全程参与国际爱护动物协会“狗医生”项目的北京师范大学特教中心副教授王雁告诉我们:“在参与了‘狗医生’活动之后,孩子们更加了解了狗,对狗的态度也有很大转变,人狗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一些孩子的社会能力,比如语言、观察力、交流能力以及减少不良举止方面,都有了大幅提高。”
在亚洲动物基金的“狗医生”项目中,大黑和埃迪是受欢迎的明星“狗医生”,但是谁又能想到这两只很喜欢和人亲近的狗狗竟然差点成了人们的盘中餐。
当时,大黑原本和笼子里的很多狗一样,准备被运往广州动物市场宰杀,是它的主人在付钱给货车司机后,才将大黑救下,埃迪也是从广州一个农贸市场救下的,它现在已经成为“狗医生”动物治疗计划的大使。
目前,广州地区和成都地区分别有30多名“狗医生”,它们中有许多都是生活在幸福家庭里的狗宝宝,还有的是被主人或基金会收养的流浪狗。老人院、残疾人康复中心和自闭儿童学校是它们定期要去的地方,那里的老人、孩子和残疾人都成了“狗医生”的好朋友,而从“狗医生”那里受益的案例更是比比皆是。
冯冬梅介绍说,有个孩子在十几岁时患上脑瘫,因为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变化,所以他一直闷闷不乐,也不愿意接受任何治疗。但是在“狗医生”探访后的第二天,工作人员就接到了医生的电话称,“孩子的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并且接受治疗了。”还有个深圳的小朋友患有自闭症,虽然家里养了狗狗,但是从来都不和狗狗玩耍和交流,而接触到“狗医生”后,父母发现他开始和狗狗说话交流,人也开朗多了。
除此之外,“狗医生”项目已升级到“狗教授”项目,“狗教授”常常到居民小区参加文明养宠的宣传活动,向社区居民宣扬关爱动物、文明养宠的理念。他们也会到小学、少年宫向孩子们传播关爱小动物、善待生命,以及与小动物正确相处的方法。
那么,“狗医生”和“狗教授”有哪些不同呢?
亚洲动物基金成都地区的公关经理
朱柯表示:“其实‘狗医生’和‘狗教授’的受益人不仅仅是孩子、老人本身,他们周围的护士啊、病人啊、老师啊也都会受到积极的影响。”
因为种种原因,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2006年暂停了“狗医生”项目。何勇坦诚解释了原因:“当时这个项目才刚刚起步,‘狗医生’的训练、工作人员的培训、课程的制定等等都必须是科学和严谨的,因此需要太多人力、物力的支持,我们担心不能给项目后来的发展起到好的示范作用。”
目前,亚洲动物基金的“狗医生”项目只在成都、广州和深圳开展,所以只有当地人才有机会给自己的狗狗报名,这对于许多热心公益的养狗人来说是一种限制。身在北京的白领于童在得知“狗医生”计划后深受感动,“如果这个项目在北京开展,我一定带着我家狗去报名,毕竟把它养在家里只是我一个人的宠物,而参加公益活动才能更大地体现狗狗的价值。”
在谈到“狗医生”项目未来的发展时,冯冬梅也有着与何勇一样的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