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在一个城市,伴随一阵柔弱凄惨的哀叫声,一条灰色小狗蜷缩在地上,不时抽动着它细小的腿。它曾几次在地上翻动身体,却始终没能站起来。因为,小狗的三只脚都已被齐齐切下,仅存的一只脚,骨头也已被切断,只剩一层皮连在腿上。
这种行为受到市民谴责:“去年有人‘虐猫’,现在又有人‘虐狗’,这种人心理有问题,太残忍了”。
遭遇心理压力挫折境遇借虐待小动物寻求发泄
心理专家介绍说,虐待这种行为会给他人造成身体上的伤害和心理上的恐惧,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或者被强迫以自己不情愿的方式去做一些事情。
虐待包括使用人身暴力和性暴力、威胁和恐吓、情感虐待和经济剥夺等。儿童和成人都可能发生。虐待小动物的行为可能是心理问题的一种表现,是发泄心中郁闷、缓解紧张情绪的一种方式。比如有的孩子虐待小动物,一是想用欺强凌弱的方式来显示自己的能力,再就是孩子被别人欺负过,曾经寻求帮助或者只是期待着情况改变,结果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这种情神压力让孩子无法以正确的心理状态对待事物,终演变成压力下的情绪爆发。“人类个体具有攻击和破坏的本能,当他遭遇心理压力和挫折境遇时,就可能重新激发他的侵犯动机,出现攻击性。当一个人处于某种原因而不能对侵犯者还击时,往往会找一个替罪羊发泄一番。”
很多能力和人格形成在幼儿时期
不良行为易使人格偏离缺乏责任感
成人的很多能力和人格,大都形成在幼儿时期,这是心理学上一个不争的事实。人感受爱的能力,敏感期也是在童年。所以,如果在童年时期没有感受到爱,或者没有加强这种感受的机会,有可能就失去了这种能力。如果在后来的成长环境中,没有好的人际交往,失去了调整的机会,可能形成人格的偏离。
现在有的孩子精神压力过大:一方面要对付繁重的学习,另外还要在家庭过严的教育下成长。家长都望子成龙,然而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毕竟有限,当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就需要渠道进行缓解。这时,有些孩子就会做出虐待小动物的行为。另外,经常施虐者,成人后也易形成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对社会对他人冷酷、缺乏好感及同情心,缺乏责任感,缺乏羞愧悔改之心,不顾社会道德法律准则和一般公认的行为规范。
纠正虐待小动物的“怪癖”先要找出不良行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