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国,爱护小动物是许多德国幼童接受的“善良教育”的第一课。在孩子刚刚学会走路时,不少德国家庭就特意为孩子喂养了小狗、小猫、小兔、小金鱼等小动物,并让孩子在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的生命。幼儿园往往也会饲养各种小动物,由孩子们轮流负责喂养,还要求孩子们注意观察小动物的成长、发育和游戏,有条件的还须做好“饲养记录”。此外,利用自己积蓄的零用钱来“领养”动物园里的动物,或捐款拯救濒临灭绝的动物也是德国小学生们热衷的活动。
中国的父母也正在朝着这个方向走。
我们总是给孩子灌输“爱护小动物”的理念,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会善待小动物的孩子,会变得善良而有爱心。但是许多父母也发现,自己的孩子有时候对待小动物有点残忍,当孩子们做出各种对小动物并不太善意的对待时,大人们往往会猜测:孩子的成长是不是出现什么问题,这些对于小动物的不善意是否一种虐待,孩子会不会有暴力倾向?前两年发生成人虐猫事件后,有人发表意见,儿童对小动物的行为也是心理障碍,是孩子发泄心中郁闷、缓解紧张情绪的一种方式,人具有攻击和破坏的本能,遭遇到心理压力和挫折时,可重新激发其侵犯动机,出现攻击性。
是否孩子所有对小动物的暴力行为都是不应该不正常的,属于心理障碍,而且长大以后都有暴力倾向?自然不是。
很多时候,孩子们对于小动物的不善意行为,都是正常的,因为当发展到这个年龄阶段,孩子们便想了解而且需要了解“死亡”是怎么一回事,因此,心理学家并不赞成过分夸大孩子的行为倾向并贴上标签,“标签行为”是传统及现代教育理论都不赞成的教育方法,因为你标签孩子是什么样的人,他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
所以当父母们面对孩子的不善意行为时,不必过于紧张,不妨先观察引导。
孩子为什么会虐待小动物
一般认为,7岁前发生虐待动物的行为可理解为正常,7岁以后的儿童才会慢慢意识到自己不能虐待小动物。而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情况下,孩子对弱小善良的小动物进行虐待,原因是多方面的:
1、孩子生活中的刺激太少,想在恶作剧中寻求刺激。
2、孩子日益增加的自信心、好胜心得不到满足,因而就通过伤害小动物来获得心理安慰、平衡;精力特别充沛的孩子,剩余精力无处使用,而施加到小动物身上。
3、有的孩子受到了别的孩子的欺负或家长的压抑、批评、责骂,在强者面前无法施展自己,于是通过折磨小动物来表现自己的威力、发泄不满。
4、孩子在释放自己的精神压力,而孩子的精神压力一般来自几个方面:对新环境新生活的不适应、学习压力转化为攻击行为、家教过严造成孩子心理紧张、家庭不和孩子感受不到父母亲的温暖。
5、孩子过去遭受过有的小动物的伤害,因而对所有的小动物都进行报复。
个案分析
专家:众慧教育咨询中心儿童情绪社交发展辅导师张洁
1.如上文提到的小学生流行养蚕却因找不到桑叶惟有处死蚕宝宝的做法。新闻中讲到,有的学生将蚕扔进垃圾桶,眼不见为净;有人用开水烫死,“免得蚕还要忍受慢慢饿死”;有人将蚕遗弃在公园树底下,希望它能改吃别的叶。据说先烈中路小学的一位小同学发明了一种从高楼将蚕扔下摔死的办法,引来不少同学效仿。
专家分析:很多家长朋友担心:现在的孩子怎么了?其实,这是小朋友探索生命自然不过的行为了。大约六七岁的时候,我们开始对“生命”与“死亡”的概念有了朦胧的认知。在自然课及语文课的引领下,我们开始尝试饲养蚕宝宝,从而身体力行去感受生命的诞生、成长、蜕变、死亡的过程。
只是在难以找寻食物的现代环境下,善良的孩子“免得蚕还要忍受慢慢饿死”,只能跳步接触“死亡”的概念。第一次的尝试,难免行为偏激,加上容易受到同伴行为的影响,因而采取各种奇招“处死”蚕虫。但,这正是一个好机会让
学龄阶段的小朋友,好奇心是好的学习催化剂,每一次的尝试都需要长辈的引导与修正,切忌大声呵责,不妨作为亲子沟通的有趣谈资,开怀畅谈,循循善诱。
2.读二年级的小德近在家附近发现了一个小园子,园子里可以抓到平时很少见到的小昆虫,类似小蚱蜢和蜻蜓什么的,小伙伴们都比赛看谁捉到的蚱蜢又多又大,而对战利品的处置成为他们好的消遣。有个小伙伴父母在医院,家里有好些一次性针筒,小伙伴偷偷拿了出来,给蚱蜢“动手术”,往蚱蜢的肚子里注水,看着它的肚子渐渐鼓起来,到后死去。同时,他们还喜欢用锋利的刀片把蚱蜢的手脚,以及腹部都切成一段段,以此为乐。
专家分析:现代生活空间狭窄,节奏紧迫,家的附近能有一个小院子让放学后的小朋友们玩耍嬉戏,的确令人羡慕。孩子有着自然的天性,在大自然间多活动接触,肯定比在房间电脑前能得到更好的身心发展;再者,小学阶段正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游戏发展阶段,能与小伙伴们多在一起游戏,不但是学习人际社交的好时机,也是在游戏中学习新知识的好机会。
如前文所述,学龄阶段的小朋友,好奇心是好的学习催化剂,能以此为乐,证明他们对蚱蜢这种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家长不妨用图画、书籍等,引导他们在昆虫学、解剖学上做深入研究。
让孩子自然学习,他们会学得更多、更好。
3.小恬是个勇敢的小姑娘,但她害怕的东西和大部分的女孩子不太一样,她很害怕蚂蚁。家里近又发现一个蚂蚁窝,小恬想出了各种方法来虐待这些她害怕的小东西,比如用开水浇,用火烧,用针去扎个头大的蚂蚁等等。
专家分析:害怕即恐惧(Fear),是人类的三大基本情绪之一,之所以是基本情绪,是因为当人类面临危险的时候,它能迅速向大脑发出行动指令,要么“飞跑”(Flight),要么“攻击”(Fight),从而远离危险,免受伤害。
小恬应付危险的方式是“攻击”,她真的很害怕蚂蚁,以致使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消灭蚂蚁,但是蚂蚁的生命力顽强,她只能用越来越严酷的方法消灭它们。可是,使用开水、火烧、针等方式,对于小朋友来说有更大的危险性,弄不好,会令小朋友受伤。
有几个引导途径可以供家长朋友参考选用:
1。通过画图、交谈等方式,让小恬说出恐惧蚂蚁的原因,并让她明确知道,害怕是可以说出来告诉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会保护她,她会很安全。
2。让小恬知道蚂蚁是益虫,可以通过看图画、讲故事的形式了解蚂蚁的习性与益处,可适时带领小朋友一起观察蚂蚁搬家的过程,从而对蚂蚁有新的认知。